当前位置:首页 >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

一个人 一辈子 一条渠

来源:兵团日报 日期:2021-12-30

他是一名普通的水利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8次奋勇救人;在2021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322名候选人中,他被评为“见义勇为”模范。他就是七师胡杨河市车排子灌区职工张继群——

一个人 一辈子 一条渠

 

11月29日,张继群(左)和父亲在一起。

11月20日,张继群在巡渠。

张继群骑着摩托车巡查水情(摄于9月15日)。

11月20日,张继群在闸口维护水闸。

  ●张西安 房艳 宋玉龙

  水气晨雾,凝结成白色的雾凇,晶莹剔透。

  11月17日,张继群踏着初冬的积雪,扛着铁锹,沿着渠道查看水情。

  “我哪里是什么英雄,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面对荣誉,张继群淡然地说,“那种情况下,关键时刻,每个水利人都会这样做的。”

  一根绳

  八次奋勇救人

  今年51岁的张继群,是七师胡杨河市禹润农业灌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车排子灌区站运行维护队的一名配水员。在他工作的20多年里,配水工作没有出现过一次事故。每年,他管理的渠段输入车排子水库的水量达1.2亿立方米,给附近单位配水近3000万立方米。

  一条渠,一间房,一个人。20多年来,张继群一直默默坚守在配水点上,他8次见义勇为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张继群管理的二支渠紧挨着连队公路,渠道的水泥板经过20多年的水流冲刷,表面有一层光滑的青苔,水流湍急,人一旦落入水中,即便会游泳,也很难爬上岸来。张继群每天巡渠的时候,都会随身备一根绳子。这根救命绳先后救过8个人的生命。

  “快救人啊,有人被水冲走了!”2019年7月的一天,张继群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在渠道上巡查水情,不远处传来急促的呼救声。他循着喊声驶去,只见水渠内有个人影时隐时现。

  夏季,渠道的水流量比较大,每秒钟的流速在3.4米到3.6米之间。如果落水者被冲到落差10米左右的闸门口,生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张继群立即从摩托车上取下绳子,跟随落水者边跑边扔绳子。“抓住绳子!”张继群大声喊着。经过几次尝试,落水者终于死死地抓住了绳子,张继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他拖上了渠岸,并对他采取了急救措施。

  半个小时后,落水者终于缓了过来。满身泥水、满脸汗水的张继群,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05年8月的一天,张继群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那天,张继群像往常一样巡渠,忽然看见一个男子一边在岸上奔跑,一边大喊救人。

  张继群使劲奔跑,一个冲刺跳入水中。溺水者为了求生,紧紧抓住张继群不松手,两个人一起被水流推着往前冲,眼看就要到闸门口了。闸门前的漩涡水流湍急,一旦被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张继群抓住最后的机会,拼命将溺水者推到了岸边。溺水者安全了,他却因体力不支,又被水流卷进了漩涡里。

  “当时感觉自己这下完了,肯定活不了了。”张继群第一次感到死神离自己这么近,事后心有余悸地说。

  关键时刻,张继群的绳索救了自己。千钧一发之际,他用力抛出绳索,挂在了渠畔的树桩上。岸上的人拼命地拉扯绳索,帮助张继群爬上了岸。

  在这个位于公路旁的渠道上,每年夏季,失足落水和溺水事件时有发生。阻止危险行为和救援成了张继群的责任。

  张继群说:“每到夏季,对于在大渠旁游玩的职工群众,我总是耐心地说服、教育和劝阻。”

  今年开春,张继群又在渠道的危险地段安装了两个监控仪。有人笑话他说:“老张,人家都把监控仪安在自家门口,你的监控仪安在渠道上干嘛?这不是闲着没事浪费钱吗?”

  “这是为了方便巡渠以及保障闸门口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我多了一双发现溺水者的‘眼睛’。能救人一命,总是好事嘛。”张继群诚恳地回答说。

  今年5月2日早晨,张继群从监控里看见一名中年妇女不慎落水,他一个箭步冲出配水点,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对落水妇女进行了施救。这是张继群第8次跳进大渠救人。

  多名被救人员拿出重金酬谢张继群,都被他一一谢绝了。虽然他自己也深知,一旦落水的人抓住绳子,拉力加上湍急的水流速度,极有可能把自己也拖进水里,但是每当遇到这样的险情,他总会毫不犹豫上前施救。

  张继群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质,是受到老一辈水利人精神的感召。

  张继群曾多次到奎屯河水利展览馆参观,老一辈水利人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他热血沸腾。在70多年的引水工程建设中,奎屯河流域管理处先后有79位水利工人在防洪、打冰中因公殉职。

  张继群继承弘扬水利人的精神,在一次次的救助中,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

  一条渠

  二十载平凡坚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张继群走上配水员的岗位缘于自己的父亲。1958年,张继群的父亲来到新疆,成了一名水利职工。40多年来,他的父亲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张继群从小跟着父母在一二五团一个偏远的配水点上生活。

  在配水点上,张继群看惯了柳沟水库的日出日落,喜欢上了与水相伴的日子,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2003年,张继群到柳调二支配水点工作。住所周围满眼是芦苇滩、盐碱地,吃水要到1公里外的家属区挑水,蔬菜要到6公里外的团部购买。更让人头疼的是,夏季调水,满身被蚊虫叮咬得大包小包。有人劝他换个条件好一点的配水点。张继群摇摇头说:“我的父母都是兵团第一代水利人,我接了他们的班,也传承了兵团精神,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感情。”

  2005年,为了方便工作,张继群的妻子许周辉调到配水点工作,和张继群一样成为一名配水员。配水点远离城市,一开始,许周辉对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充满抵触情绪。随着对配水员工作的了解,她渐渐喜欢上了配水点这个家。

  在配水点,张继群和妻子在房前屋后栽种了60棵果树,种植了蔬菜,养殖了鸡鸭。以前的芦苇滩、盐碱地,如今已经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夫妻俩相濡以沫、相互陪伴。张继群说,自己获得的荣誉有家人的一份功劳。

  儿子张明远从上小学开始,张继群就在配水点上工作,一直到儿子考上大学,张继群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儿子因此埋怨过他,张继群默默地承受着,他既无法解释,也不能向谁去诉说。

  最让张继群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不在母亲身边。母亲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张继群,嘱托儿媳许周辉和张继群的姐姐一定要照顾好张继群,并让他注意安全,把工作干好。

  因为缺乏陪伴,张继群和儿子平时交流很少。这次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从北京载誉归来,张明远终于理解了父亲的使命和担当。

  张明远在给父亲发的微信上写道:老爸,你真棒!你是我的英雄,我一定要向你学习!

  如今,张明远已经长大成人并参加工作。在父亲的鼓舞下,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写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张继群的父亲张和祥为儿子的每一次进步发自内心地高兴,叮嘱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思想觉悟要不断提高,一定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张继群说:“父亲是老水利工作者,年轻时工作出色,获得过不少荣誉。他一生都很珍视荣誉,始终把荣誉看作更好工作的动力。”

  如今,父亲9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张继群多么希望多陪陪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尽尽孝心。可父亲总是让他安心工作,说公家的事比自家的事重要。

  一脉相承

  不忘初心传精神

  一年当中,张继群只有冬天几个月在家,大部分时间都在荒无人烟的配水点。他心中装着一份责任,也装着对家人的愧疚。

  有人问张继群:“你这样默默坚守,无私救人,到底图啥呢?”张继群憨厚地一笑说:“这样的工作总要有人做;谁看到遇险者都会出手相助,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危险时刻更应挺身而出!”

  张继群载誉归来,七师胡杨河市的职工群众都为之鼓舞,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他是兵团的骄傲,也是七师胡杨河市的骄傲,更是水利人的自豪。

  “他在这里一干就是20多年,乐于助人,吃苦耐劳,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车排子灌区管理服务站青年职工智海彬激动地说。

  “张继群是我们水利人的骄傲。”车排子灌区管理服务站工作人员张磊说,“他是配水员的先进代表,反映出水利人的情怀和精神。”

  年复一年,张继群顶着严寒酷暑,以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默默坚守。

  这是对责任使命的坚守,更是对生命的坚守。

  张继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张继群说:“总书记的话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永远鞭策我、激励我、鼓舞我。”

  岁月如歌,初心依旧。张继群依然年复一年行走在这条他走了20多年的巡渠路上。岁月改变的只是他的容颜,永远无法改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一名水利人的赤子情怀。

  本文图片均由张西安摄

责任编辑:王玮昊 楚甲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