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兵团理论网 >治疆方略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作者:朱秀红 来源:新疆日报 发布日期:2023-09-21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既更加突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征程上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指明了方向。今天,中国人民从未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越是接近梦想,就越需要守护和平。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就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国家安全,一方面在于国家核心利益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即没有危险,不受内外威胁;另一方面在于保障国家持续安全的一种状态和一种能力。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根本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反之,国家利益受损,会导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保障国家安全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关乎一国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时代,安全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样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眼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以“大历史观”把握国家安全

  回顾历史,国家安全理论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反映了马克思对于国家利益的关切和国家安全理论及处理国际关系准则等国家安全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将保卫新生政权、确保国家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国家安全的内外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安全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步伐,给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国家主权安全的保障下,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冷战结束后,党和国家在缜密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安全观,逐渐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过渡,探索出新安全观;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危与机并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立足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随着科技进步与全球化发展,国家安全问题也逐渐超出传统边界,形形色色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使得国家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更涉及其他领域安全,比如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总书记多次特别强调的“国之大者”粮食安全等,成为了综合的、全面的国家安全。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面向未来,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必须站在历史背景、时代发展和世界局势的视域下。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一个国家崛起的张力越大,所面临的压力和阻力自然也会越大。一方面,这些压力和阻力本身就是发展和稳定的安全障碍;另一方面,解决压力和阻力的过程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世界仍然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生态环境等问题仍严重地威胁人类安全与稳定,国际国内风险危机、传统非传统领域问题交织,给我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多种风险叠加交织,更需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推动和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的明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重要决策部署,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安全格局、怎样构建新安全格局”这个新时代重大课题,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创新,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合力。

  一是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才能总揽国家安全全局,形成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安全工作的强大合力,构筑起维护安全的铜墙铁壁。

  二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利益就是国家利益,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检验国家安全的试金石。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是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政治安全,方向发生颠覆性的错误,必将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维护好政治安全将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政权稳定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依赖于国家安全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经济的安全有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又给国家综合国力提供物质保障。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军事安全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又是在安全受到威胁时打击和震慑对手的最直接有效手段。文化安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起到保障作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不仅着眼国内安全,还要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人类面临着核武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诸多共同危险,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

  三是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法律法规,使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显著增强。比如,制定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等专门的国家安全法律;颁布了国家安全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等;制定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相关指导性文件,如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纲要》、2021年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等。同时,在地方性法律法规中也针对国家安全出台或新增相应的条目,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等。随着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与完善,我国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日渐全面与完善。

  四是加大国家安全宣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维护国家安全行动,才能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汇聚成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夯实好国家安全的根基。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风尚,传播国家安全知识,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营造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

  五是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一方面培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拧紧安全阀门,使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对安全风险事前进行研判、评估、决策和防控,动态监测、实时预警、严密防范,做到行动上的防患于未然。在维护国家安全上,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社会治理层面,要有效打击社会犯罪、化解社会风险与矛盾,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政治安全层面,须严厉打击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同时还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海内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王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