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1年前那个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吗?在2021年春节前夕,这个平凡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不禁勾起了许多人对春运的回忆。
发挥生态优势 发展红松产业“东北红松子,新塔香松脆。宽甸红松林,十年成一林。十斤汗水一颗塔,十斤松子一斤子!”外边寒气逼人,直播间里,蒋玉菡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向粉丝们热情地推介当地特产红松子。
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七汲镇王村的大棚里,村民张建平忙着采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山顶起新房“悬崖村”硬件设施愈发完善,5G信号覆盖后,“悬崖村”通过直播被外界熟知,游客纷至沓来,连直通山顶的钢梯,都成了“打卡”热门。
春节临近,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里,一万多亩良田披上了银装……
讲红色故事 养文明新风临近晌午,井冈山茅坪坝上村村民吴云月正专注地更换着墙上的照片,再把相框一一擦拭干净:“这都是红色培训的学员来村里培训时的留念,年年都要换新嘞!”吴云月笑盈盈地说
记者们正从战疫一线、高原海岛、大漠丛林、田间地头发回亲历式报道,他们走进城市乡村,走进群众生活,记录劳动者在岗位上的坚守和努力,感受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 详情>>>
如何在报道大主题时出新出彩,寻找政策文件背后的细微感动,让被采访过无数次的对象流露真情,从而打动记者自身,进而打动读者,是记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详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今年春节不少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春运客流量因此大幅下降,但春运压力并没有减轻。如何确保疫情不因春运扩散,确保人们健康安全平稳有序出行,对交通运输部门是个很大的考验。
画面中,一位年轻的母亲踽踽而行,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左手紧拎的背包眼看就要拖地,右臂还要揽着襁褓中的婴孩。漫漫路途中,她正抬头望向前方,一双大眼睛显得笃定而有力。
谈及今年这个“年”打算怎么过时,在石家庄火车站做志愿者,为无法回家的大学生“摆渡”的倪庆德这样选择。他的选择也折射出当下一部分人过年方式的新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又迎来了2021年立春。今日立春,草木萌动,风和日暖,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