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秋分已至,白天渐渐缩短。
这时,团场的农田里,藏匿在叶子里的玉米粒,像是听到号令般悄悄饱满瓷实起来。怀抱“幼崽”的玉米秆犹如视死如归的壮士,向丰收大步行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军垦战士来到这片亘古荒原,粗绳勒着军垦战士的肩膀,他们的双脚蹬在地上,努力地拉着犁,向着荒原前进……
从此,这片戈壁沸腾起来,荒漠变为绿洲,块块条田相连……
又到丰收季,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
又是一年玉米香
●高永明
每年10月,团场收获棉花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大田里大片玉米秆挥刀舞剑,露出腰间粗壮的、金黄的玉米棒子的时候。
这时,连长和技术员来到玉米田里,看看满地的金黄,伸手扒开一个大棒子的层层苞衣,金黄的玉米粒颗颗莹润如玉,闪耀出宝石般的色泽,他们用指甲掐了掐玉米粒,对眼一乐,是收获玉米的时候了。
1969年,我下乡来到原农七师下野地五场(现八师一三三团)。当地职工群众把玉米叫作苞谷。玉米,是当时团场除棉花之外的第二大农作物。
这些新开垦的农田,除了种植棉花,还需要用苜蓿、玉米等农作物倒茬,以改良土壤。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玉米就成为团场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那时候,北疆的团场冬季漫长寒冷。每年等到春季冰雪融化、团场春耕春播开始后,都是根据地温情况,先播种春小麦,再播种棉花。
等到4月下旬,大片的棉花田播完,才不慌不忙地播种玉米。那时,团场有个口号,叫播完粮棉过“五一”。
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是团场的良种队,队长叫陈进才,长着大胡子,是个和蔼的、非常有生产经验的队长。当时播种这片玉米时,他就领着我们这帮青年,在玉米地边告诉我们:“这片地种的是玉米,你们没有种植经验,要好好用心学习管理,不懂的多问问技术员和老职工。”
记得“五一”过后没有多少天,班长说。我们这块地里的玉米出苗了。我听到消息,赶紧来到地里观看。刚钻出泥土的玉米苗细细嫩嫩的,春风一吹,浅绿色的叶子左一片、右一片舒展开来,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羞涩地打探世界。
玉米嫩茎虽短,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几天后再去地里时,就看见玉米苗的个头蹿高了,叶片长宽了,长长了,颜色变翠绿了。
“月底之前,一定要完成定苗。”我听见技术员给班长安排工作任务。过后的几天里,班长带着我们给玉米地定苗,顺带着拔掉玉米地里的杂草。
那时候由于播种机技术落后,播种的时候,每一窝要播下好几粒种子,很浪费。开展人工定苗工作,就是一窝只留下最壮的那株苗,把别的苗都拔掉。
我们班管理的玉米开始撒着欢儿地长,一天一个样。我钻进田间,都能听到玉米拔节的声响。
一个多月后,玉米秆的高度就超过了我的身高,叶片修长,随风而舞。
又一次浇水后,一阵风过,地里的叶子你碰我我碰你,“刷啦啦”的声响,回旋在生产队大田上空。
大约8月初,玉米开始抽雄吐丝。玉米头顶抽出穗状花序,技术员告诉我,那是雄花,它的任务是抛洒花粉。每个雄穗能提供大约400万粒花粉,这真是一个浩瀚的家族。
在大约一周的传粉时间里,只见玉米地里漫天飞舞着花粉,张扬而热烈。
抽雄后两三天,玉米秆半腰处幼小的棒子顶端,会抽出无数根花丝,这花丝柔顺光亮,绿中透黄,太阳一晒,晕染出嫩嫩的粉红,在风中飘来荡去,我们称它为玉米缨子。这缨子,便是玉米花。玉米花,摒弃了花瓣和艳丽的色彩,因为它不需要以此招蜂引蝶。花丝作为玉米花朵的柱头,只需用花丝上的绒毛和黏液接收花粉,足矣。
8月的天空下,我在玉米地里仔细观察,发现玉米雄花在风中摇头晃脑,漫天撒下淡黄色薄雾般的花粉。花丝一旦接收到花粉,会悸动般突然蜷曲,神奇的新生命在花丝的另一端着床。也就是说,一根花丝,一旦接收到花粉后,就会孕育出一粒玉米。哪根花丝贪玩错过了花粉,那么,将来的玉米棒子上,就会缺少一粒,出现一个空隙。这样不完整的玉米棒子,就是花丝授粉不充分的产物。
后来的岁月里,每到收获玉米时,我知道那些最终没能授粉结实的玉米秆,在产量上虽然留下了遗憾,但在职工群众眼里,却是难得的口福。
收获玉米时,当你感到口渴难耐时,这没结棒子的玉米秆堪比甘蔗。因为这些没有授粉的茎秆内营养不分流果穗,它们在太阳的参与下,转化成果糖储存起来。一旦发现哪根玉米秆绿中泛红,就上前“咔嚓”一声折断,然后在“咔嚓咔嚓”的咀嚼声里,化成一堆没有汁水的碎渣渣。写着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思绪总忍不住飞回那片玉米地,想起当年咀嚼甜秆的场景。
当团场的秋天一片丰收景色时,棉花大垛大垛地上场,玉米田也急吼吼地交出沉甸甸的作业。大大小小金黄的玉米棒,被职工从玉米秆上掰下,运到生产队的粮食场上,剥下苞衣,堆在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整个干透,脱粒机就粉墨登场,大显身手了。
尽管是新玉米面儿,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硬硬的玉米馍馍和经久不变的玉米糊糊几乎充斥了团场职工群众的一日三餐。玉米面加咸菜吃多了,便不觉得香,只觉得胃里泛酸。
所以,团场人穷尽一切办法,制作出好吃的玉米面发糕,玉米面面条,玉米面酥油饼,玉米面月饼,甚至玉米面甜菜饼,玉米面苜蓿饼……
其实,每年新玉米收获后,我们最盼望的吃食,还是爆米花。当队里篮球场边响起悠长的吆喝:“爆——米——花,爆米花哎!”的喊叫声时,我一定会从队里的同事家里要上一茶缸子玉米粒,拿上自己的洗脸盆,混在一群学生娃娃当中,一溜儿小跑来到爆爆米花的小摊前。
爆米花摊子前已经排了一溜儿盆子。那位肌肤黝黑的汉子也已开始转动火焰上的爆米花机,他一手拉着风箱给火助燃,一边盯着爆米花机上的气压表,听见玉米粒在铸铁罐子里滚动……不长时间,只听“嘭!”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爆米花一下子冲进长长的袋子里,甚至都能看到里面海浪般的涌动。
白烟过后,汉子利索地打开袋子,甜丝丝的香味扑面而来,排着队的一圈人使劲吸着鼻子,唯恐错过这飘来的美味。
一茶缸玉米粒,爆成米花后几乎可以盛满脸盆。宿舍里几个同事,都是小青年,吃起来狼吞虎咽……
记得不久前,带小孙子看电影,给他买了一桶爆米花,一杯可乐。瞧着这爆米花也是由玉米粒爆制的,只是,这闻着也甜也香的爆米花,吃到嘴里,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
到底是为什么呢?唉,又想起当初管理过的玉米田,堆在粮食场上那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一块块金黄色的玉米发糕。
“芦苇田”变成高产田
●高永明
上世纪70年代,农八师(现八师)一三二团十四连北边有一块条田,生长着大片的芦苇。连里虽然多次采取犁铧深翻、人工拔根等办法来治理,但田里的芦苇年年在庄稼地里疯长,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连队干部职工都把这块条田称为“芦苇田”。
如何根除这块田里的芦苇,成为连队干部职工的一块心病。
1977年7月,植保班的几位职工背着喷雾器,去给“芦苇田”旁边的庄稼地喷洒一种稀释的“3059”杀虫农药时,正好经过“芦苇田”。眼尖的青年职工小胡,无意中发现“芦苇田”边几株折断的芦苇,竟然从折断处开始向下腐烂。小胡脑子里灵光一闪,忙蹲下身子仔细察看,并招呼几位植保员过来一起研究。
大家经过仔细察看后,发现这十来株折断并开始腐烂的芦苇,是前几天几个植保员在地边给喷雾器添加“3059”农药时,无意中把药水喷洒在了折断的芦苇上。
难道“3059”农药对断裂的芦苇可以起到破坏作用?当即,他们决定试验一下。他们几人划出一个2米长、2米宽的区域,并做上记号,把这个范围里的芦苇全部从距地面30厘米处折断,并且在每株芦苇断裂处滴上“3059”农药。
两天以后,小胡和同事们来到“芦苇田”,找到他们的“试验田”,发现所有滴过“3059”农药的芦苇,全部从折断处向下腐烂。试验证明,“3059”农药滴入割断的芦苇芯里,可以直接造成芦苇向下腐烂。
植保班长把这一试验结果报告给连长。
第二天,连长就组织全连100多名职工开展治理“芦苇田”大突击。男职工手持镰刀割芦苇,女职工则按照植保技术员的要求,戴上口罩和手套,端着装有稀释过的“3059”农药的旧碗、旧茶缸、罐头瓶等,用缠着破布条的细棍,往每一株芦苇茬子里抹药水。
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芦苇田”里的芦苇,被“3059”农药滴芯后,真的被彻底消灭了。
后来,十四连的“芦苇田”,渐渐变成了高产田。
试验地稻米产量高
●苏凤斌 口述 王洪斌 整理
1969年3月底的一天,农二师共青团农场(现二师三十一团)团长何环宇和团场农业技术员来到二连指导春播生产,作为连长的我陪同检查。
当我们来到连队水稻试验地时,何环宇问我:“今年的水稻亩产能达到500公斤吗?”我立刻回答道:“何团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第二天,我从连队挑选出会种水稻的职工组成一个班,专门负责水稻种植。
我带领大家挖排碱渠、平地,从浇水到上有机肥,再到选种,最后开始栽稻秧,我们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得扎扎实实。
这年秋天,这片试验地的水稻亩产达到了510公斤,且稻米的口感非常好。
播种梦想 收获幸福

图⑤ 鱼儿欢腾(摄于十二师二二二团) 田园 摄

图④ 又到小麦开镰时(摄于九师一六五团)谢民 摄

图③ 香梨园内采收忙(摄于二师三○团) 李嘉成 摄

图① 收获打瓜的日子(摄于六师奇台农场)杨子江 摄

图② 辣椒映红笑脸(摄于八师石河子总场)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德智 摄

金秋晒场(摄于一师十三团) 李向文 摄

晾晒玉米(摄于六师奇台农场)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遥光
金秋时节,兵团各垦区叠翠流金,岁稔年丰,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职工群众共话农桑、共享硕果,展望乡村振兴美好前景,为传统的丰收节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是人类最古老、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充满了热爱,对丰收充满了期盼。兵团有着深厚的农业发展基础,从成立之初就在戈壁滩上建花园,在大漠边缘开田地。如今,兵团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大型智能播种机、飞防无人机和自走式喷雾机等技术和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种植管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为促进兵团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兵团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兵团农业发展的新高地,令世人瞩目。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视丰收,庆祝丰收,体现的不仅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更是激励我们去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必然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壮大兵团综合实力的有力抓手,是增强兵团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前兵团推进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奋楫笃行,筑梦田野,努力把蓝图变为现实。
处处好秋色,家家庆丰年。金秋时节,让我们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中再出发,传承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新时代谱写兵团农业农村发展的华彩篇章!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在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3日,西藏那曲市尼玛县文部乡文部南村村民开镰收割。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9月23日,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游人在丰收节展览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在这个致敬辛勤的节日,放眼中华大地,处处是动人色彩——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蔚蓝的海滨,洁白的羊群……赤橙黄绿青蓝紫,到处涌动着喜悦与希望。
这是天道酬勤的硕果,这是致敬耕耘的礼赞,这是亿万农民汗水描绘的画卷,这是古老农耕文明焕发的小康新颜。
奋斗印记,在五谷丰登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金秋时节,大江南北处处是丰收的味道。
江西石城县高田镇新坪村,一垄垄梯田上金黄的稻穗散发着清香。这段时间,为了确保稻田不被野兽“造访”,村民陈明春每天深夜都要拿着手电、带着播放鞭炮声音的小喇叭去田里巡视三四次。
“今年我和老伴种的20多亩水稻收成不错。县里为鼓励种稻,每亩双季稻有300元补贴,而且还给买了保险,如果有病虫害或野猪破坏、旱涝灾害等,每亩最高补偿400元,我们心里踏实多了。”陈明春说。
“十四五”开局之年,五谷丰登来之不易。产粮大省河南部分地区遭遇极端洪涝,秋粮生产牵动人心;疫情和气象灾害等加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中国饭碗能否端得稳,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是否稳固。
今年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地层层压实责任,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在关键农时,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逐个区域、品种和环节加强防灾减灾部署。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截至9月中旬,绝收的525万亩地块约半数已完成改种补种。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农资等价格上涨,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今年国家还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同时,特别注重机收环节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从生产、加工、流通到人们的餐桌,每一个环节的用心,都是对收获的珍视,是对“粒粒皆辛苦”的敬意。
粮稳天下安。今年夏粮和早稻实现增产,秋粮丰收在望,为大国粮仓增添了底气,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支撑。
增收喜悦,在共同逐梦的汗水里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在品质、品牌、市场方面做足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使这个丰收季节增添了新色彩。
网络上,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渐入佳境。鑫果伴天猫旗舰店店主、“80后”刘刚玉今年与聚划算合作,参加长江流域特色农产品推广,主推四川蒲江特产红心猕猴桃。去年他销售了500万斤红心猕猴桃,带动蒲江西来镇福田村村民户均增收超千元。
“和以前从事互联网行业相比,最明显的是没有周末了。如果我不在店里,就在去地里、去仓库的路上。虽然辛苦,但我们推动标准化种植、适时采摘、分级采购,带动乡亲们种好果子,实现优质优价,更有成就感!”他高兴地说。
丰收之年,更盼增收。不少村民感慨,如今大家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全产业链,用好手机新农具、直播新农活。观念的改变,带来更加深远的变化。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4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
天地之间,山乡巨变;百年时光,换了人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从吃饱肚子、摆脱贫困,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大地一派新气象。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让人们更加坚信: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民富年丰,在新征程的祝愿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沉甸甸的丰收,写在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那是一种不断丰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农村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修上了水泥道,种了果树,通了公交车、到县里就是十多分钟,各家门口还有了垃圾桶……现在我们农村挺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取暖,如果能改成电取暖,不用生锅炉,就更好了。”黑龙江省桦川县双兴村村民李玉成质朴的话语,说出了千千万万村庄的变化,也道出了乡亲们对未来的期盼。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山水家园、心中的田园。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两个一百年”在这里交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人们同心协力,用科技的力量描绘新的画卷,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天,在中国农民丰收节里,人们寄托最悠长的牵念,也向辽阔未来献上祝愿。
秋分当日,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场活动之一在浙江嘉兴举行。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而嘉兴是红船起航地。“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个丰收节,对于所有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心怀“国之大者”,在新起点上秉承初心,不懈奋斗,乡亲们的日子一定越来越红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乡村的丰收,必将是民族的丰收!(记者:于文静、胡璐、王立彬、王建、蔡拥军、陈春园、周楠、刘阳、俞菀)
(据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