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连续三年刷新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个农场为什么这么“能”?

六师奇台农场小麦丰收(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娅莉
858.72公斤!863.8公斤!898.19公斤!从2021年到2023年,六师奇台农场连续刷新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多种粮、种好粮,成为职工群众的共同目标。
奇台农场是兵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现粮食高产创建,挖掘现有耕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就要把耕地保护放在首位。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兵团党委围绕粮食生产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建设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兵团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实现增产,但受自然条件、种质资源、农业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产能越往上走提升难度越大。高点之上,如何实现粮食产能新跃升?
日前,记者来到奇台农场,探寻当地提升粮食产能的实践方法。
“奇台农场坚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粮食产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奇台农场场长李莺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奇台农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45万亩。今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78万亩,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农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稳增长投入保障机制,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更多职工群众。”
创建粮食高产,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技术。奇台农场今年把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
“实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实现播种后第一时间对种子进行给水,保证芽齐、芽壮、出苗一致,不仅省工省时,还能提高肥效的利用率,为粮食稳产增产、创建高产田提供可靠保障。”奇台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志远说。
在奇台农场佳鑫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机械均已完成检修,静待粮食全面秋收。“为减少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我们合作社购置了先进的收割机。”在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前,该合作社理事长孙旭东说。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继续依托北斗导航、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加大农机具补贴,引进更多先进农机,助力职工增产增收。”孙志远说,他们将首先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实现粮食生产耕、种、管、收智能化,后续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创建高产田,不仅需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全方位发力,更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实现变革。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实现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
“现在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负责土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生产经营,到年底集中分红。去年,社员每亩地分红1000元,相比以前自己种地和把土地流转出去收入都多。”位于奇台农场的五家渠佳禾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志斌告诉记者,据测算,通过统一整地、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集中分配等模式,每亩可降低种植成本55元左右,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托管后,职工还能抽身从事其他工作。
“创建高产田,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上发力。” 孙志远说,奇台农场将多年的栽培技术要求和管理标准进行总结、提炼,构建了一整套科学、完整、高效的科学生产体系,有力推进农场新技术、新措施、新模式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提升粮食产能。
7月25日至28日,由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奇台农场冬小麦高产示范田测产验收,当地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818.69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87.74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38公斤,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不难看出,奇台农场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在耕地保护、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多措并举提升粮食产能,实现了“粮田”变“良田”,从而更好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责任编辑:马梦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