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融出美丽新生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旅融合撷英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日期:2023-09-06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乌昌地区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需求,积极推动农旅融合,融出新业态、新亮点,融出美丽新生活。”不久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举行的2023年第一次农业农村暨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现场,师党委书记、政委李斌说。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党委依托地处乌昌(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腹地的区位和市场优势,紧紧围绕“农旅结合、农旅共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林果业、特色种养业、特色花卉种植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推进特色农业与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做活农、文、旅、体、康融合文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智能植物工厂”——

  “智慧农业”拉引擎

  农旅融合走新路

  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畜牧连,就不得不为海力特云雾培智能植物工厂所驻足。作为全疆首家“智能植物工厂”,它的出现不仅让昔日的戈壁滩增添了绿色,同时也开启了“物联网+智能植物工厂”的绿色农业新模式。

  穿过一片热带景观,挂满枝头的番茄和葱茏青翠的有机蔬菜映入眼帘。据了解,这里的作物均为云雾培种植模式。“云雾培技术是将营养液雾化成微米级雾滴,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给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生产技术总监黄德振介绍,依托这种模式,可实现各类作物全年无间断生产。土地利用率比平面种植提高6倍以上,用水量仅为传统土培方式用量的1%,产量却是土培模式种植产量的30-50倍,蔬菜从种植到采摘只需要18-20天。

  在保障作物基本种植的同时,一〇四团畜牧连抢抓国家教育改革进程中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部署,将海力特云雾培智能植物工厂发展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根据各中小学校实际教学需求,联合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开发一系列农耕文化课程。据统计,目前已开设云雾培蔬菜栽培、无人机组装与飞行、哈萨克族传统手工刺绣、拓印、古法手工制香、缠绕画等10多门课程。自2022年以来,已接待5万余名学生,并赢得广泛好评。

  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来到植物工厂,在蔬菜园里学习中草药知识和蔬菜种植技术,在花卉园里种植鲜花,在无人机基地动手组装操作无人机……这里不仅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展示,还有现代科技的魅力。

 

  “鲜花小镇”——

  特色产业稳步走

  农旅结合促增收

  如今提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畜牧连的特色产业,“鲜花小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推开温室大棚的门,一盆盆在花农精心栽培下生机勃勃的绿植瞬间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里有君子兰、月季等100多种花卉,细细看去,不由得让人感叹“鲜花小镇”真不是徒有虚名。

  “鲜花小镇”的现状,与一个人背后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一〇四团畜牧连党支部书记于志新。一个自称“对于农业,我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的人。

  于志新这样评价自己也不是没有道理,在来一〇四团畜牧连之前,他曾在一〇四团牧四场工作了14年,后来又在育肥羊厂工作。对于农业,当时的他的确是个门外汉。

  担任一〇四团畜牧连党支部书记后,于志新对连队里设施农业基地的60多个温室大棚开始了琢磨。当时温室大棚全部作为职工身份地确权到每家每户,然而由于连队的职工多是定居牧民,对设施农业并不了解,大棚大多数都被流转给了蔬菜种植户。同时,由于技术不到位,种植户常年种植叶菜,不仅效益低,也未能发挥温室特有的“春提早、秋延晚”优势。

  如何提升附加值?于志新一方面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与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客户走访。终于在2021年,连队“两委”确定了利用设施农业基地,发展鲜花种植产业的方向。畜牧连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将分散在职工手中的大棚进行回购,并投资1000余万元将大棚再次改造升级,形成了以鲜切花、盆景盆花、观赏植物等多位一体的种植结构,属于一〇四团畜牧连的特色产业由此诞生了。

  “同样一个温室,种植蔬菜产值1年2万-5万元,种植鲜花就是7万-10万元。”于志新高兴地说,这不仅提升了集体收益,流转费也更高了,连队职工的收入自然也增加了。对连队鲜花产业的发展,于志新充满信心,更满怀期待。

  目前,“鲜花小镇”升级改造大棚33座,8座已运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将“小、散、零”的花卉种植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同时,通过开展学生研学游实践教育、电商平台综合引流等,促使花卉销路从市场批发、店面销售转向订单型、定制型消费,推出鲜花包月、花卉托管、鲜花盲盒等新型销售模式,把花卉卖到了全国各地。

 

  “花年一舍”——

  打造田园综合体

  农旅联合助振兴

  传统与现代相互辉映、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围绕“一团一业、一团一品、一团一景”,打造田园综合体,推动特色产业带动文化旅游业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农业、生态、新生活方式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大话西游桃园、花田林海采摘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点,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有一个独具一格的多肉养殖基地。驱车前往,隔着车窗远远地便望见一个手绘的红色门牌,上面用黄色的颜料写着“花年一舍”四个大字。

  穿过藤蔓做成的拱门进到院子里,可见花丛中缠绕着彩带的秋千、花架上挂着的竹编鸟笼、一处用不同样式的多肉装饰好的休憩区,甚至连墙上都是有趣的涂鸦。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经营户年海东的杰作,多肉养殖是他的喜好,而这个基地是他的事业,“花年一舍”这个名字便是将他的姓与他所爱的花结合在了一起。

  依托西山农牧场良好的气候环境,年海东把自己理想中的多肉“王国”变成了现实。现在,他经营着6座温室大棚,种植了从40多个国家收集来的900多个品种的多肉植物,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在西山农牧场的逐鹿田园梅花鹿养殖园,农旅结合的方式更是显而易见。“我们的梅花鹿特色养殖在全兵团算是亮点,在乌鲁木齐也是只此一家。”望着可爱的梅花鹿,西山农牧场二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周亚说,“这是我们连队职工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梅花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血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极佳的滋补作用,是周亚和其他社员眼中的“宝贝”。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养殖园观赏梅花鹿、选购鹿产品,周亚推出了新的营销模式——认养梅花鹿。只要缴纳一定的认养费和饲养费,认养人就能获得梅花鹿所有权,可以帮梅花鹿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定期来看望,鹿茸、鹿血等鹿产品也全部归认养人所有,这一方式赢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睐。

  目前,园区除养殖梅花鹿之外,还饲养鸵鸟、山羊、兔子等动物,并努力向田园农家乐方向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已形成集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教育、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带,2022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公布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有力带动周围职工群众创收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见习记者 桑妍)

责任编辑:王艳乔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