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沉甸甸的丰收——六师奇台农场小麦高产背后的故事

来源:兵团日报 日期:2023-08-17

   

  6月18日,六师农科所粮油研究室副研究员陈江鲁(右)和同事针对小麦倒伏的情况“把脉开方”。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摄

  7月28日,闫军在收获过的麦田里,展示饱满的麦穗。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摄

  7月18日,六师奇台农场二十二连冬小麦开镰收割。 林云 摄

  俯瞰六师奇台农场金色麦田(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史涛 蒲子璇

  又是一年丰收季,麦浪滚滚穗飘香。

  7月28日,追着天边绚烂的朝霞,记者走进六师奇台农场。

  一望无际的麦田,渐次披上金黄色的外衣,麦浪滚滚,金光灿灿,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麦穗被卷入收割机,地上只余一排排整齐的麦茬。“哒哒哒”的声音响彻麦田,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在奇台农场二十二连冬小麦超高产创建示范田里,职工闫军看着眼前颗粒饱满的小麦,心里乐开了花。

  7月25日至28日,在这片示范田里,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的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农村厅、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通过现场取样考种、测量面积、测定籽粒水分,平均亩产达898.19公斤,创造了全疆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这已是该场继2021年平均亩产858.72公斤、2022年平均亩产863.8公斤后,再次刷新新疆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记者跟随闫军的脚步,探寻小麦高产背后的故事。

  “平均亩产898.19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扣除0.1%杂质,折合13%标准水分,平均亩产898.19公斤!”7月28日,当专家在奇台农场二十二连冬小麦超高产创建示范田宣读实收测产专家组测定报告后,在场职工群众欢呼起来。

  看着眼前这满目的金黄,人群中的闫军格外激动,创下高产纪录的正是他种的示范田。

  “老闫,今年你是咱的种粮状元啊,亩产898.19公斤!真了不起!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大家向闫军祝贺道。

  今年54岁的闫军,皮肤黝黑,身材壮实。1992年,闫军开始种植小麦,到现在,他已经和土地打了30年交道,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庄稼把式”,他总是能把天时与科技进行完美融合,保证小麦每一个阶段都能茁壮生长。

  说起今年小麦创下高产纪录,他直言,这既在意料之中,又感到有些意外。

  “说在意料之中,是因为我这几年的小麦亩产都在800公斤以上,我对今年再创高产很有信心。”闫军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三十几公斤。

  小麦要高产,选种很重要。“今年,专家推荐我继续种‘新冬52号’,这个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寒、耐旱,还抗倒春寒。我已经连续种了7年,年年产量都不错。” 闫军说。

  “能有这么高的产量,除了有好种子,还得有好地。”闫军告诉记者,他种的麦田是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

  小麦的丰产,需要细心呵护。种地30年来,闫军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精细整地、种肥分离播种、精准施肥……各项技术他都熟练掌握;小麦出苗、返青、拔节、抽穗、灌浆等各阶段的管理要点,他都了然于心。

  “种地是个精细活儿,小麦生长期要做到精细管理,啥时候追肥、啥时候打药,要把握最佳时间,这都是用汗珠子总结出来的经验。” 闫军说。

  小麦高产,除了他多年的管理经验,还离不开科技的应用。看着远处忙碌的六师农科所技术人员,闫军的心里满是感激。

  “我们这块地,从播种开始,师里的农科所技术人员就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在田管关键时期,他们跟我们一起在地里忙活,为小麦高产打下基础。”闫军说。

  “我们脚踩大地,高产才有保障!”

  站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里,看着收割机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作业,闻着沁人心脾的麦香,听着远处传来职工的欢呼声,六师农科所粮油研究室副研究员陈江鲁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陈江鲁,中等个子、皮肤偏黑。乍一看,他和一个常年扎根田野、日晒雨淋的职工没有丝毫区别,但实际上,他是这块示范田的“科技保姆”。

  “去年秋天种子一播下去,我就知道今年小麦一定会有好收成。”提起奇台农场小麦创高产,陈江鲁信心满满。

  陈江鲁的信心,来自六师农科所总结出的一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这套技术涵盖种子处理及播种、灭茬整地及平衡施肥、冬春季麦田管理以及后期管理的各个环节。

  闫军就是这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受益者。他的这块示范田选种的“新冬52号”,是2015年审定的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大穗大粒”小麦品种。

  陈江鲁介绍,这块示范田按照“增密度、降株高、水肥一体化、系统化调,构建高质量群体”的技术路线。在选用“新冬52号”高产品种的基础上,提高整地质量,实现了一播齐苗。

  2011年,从进入六师农科所开始,陈江鲁就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分蘖、抗寒、抗旱、抗病,到长相、高矮,陈江鲁逐项研究记录。

  “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种植小麦都有不同的时间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种植关键期,为种植户做好技术指导服务。”陈江鲁说。

  2016年,陈江鲁开始长期驻扎奇台农场。种植户的需求、虫害的预防、产量如何提升……这些问题在陈江鲁的脑海里翻滚。

  “今年4月,我种植的小麦出现返青拔节不理想的情况。我马上想到找师农科所的专家来帮助指导解决。”闫军说。

  陈江鲁经过“把脉问诊”,对症开出“处方”,指导闫军加强水肥管理,在叶面喷施矮壮素,解决了小麦返青拔节关键期遇到的问题。

  “小麦从种到管再到收,陈老师全程指导,我的这块地,陈老师比我都熟悉。”闫军说。

  小麦开镰收割以来,陈江鲁和同事们天天守在收割现场。他们通过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将经验和技术直接带给广大职工群众。

  “只有我们脚踩大地,高产才有保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职责和使命。”陈江鲁说。

  “补贴加奖励,丰产又丰收”

  7月,烈日当空,阳光照在饱满的麦粒上,映出一圈圈的金边。

  望着远处收获的一车车小麦,坐在田埂上的闫军喜滋滋地算起了丰收账。

  “今年我种了170亩小麦,按照每亩230元的补贴标准,3.9万元的综合地力补贴已经到账。现在国家政策好,粮食种得多,补贴也多,除了耕地综合地力补贴,还有一喷三防、水费补贴呢!”闫军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六师五家渠市出台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补助办法,对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团场依据粮食总产和单产提高比例及种植规模,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

  奇台农场素有“兵团粮仓”的美誉,是兵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场多次刷新新疆冬小麦单产纪录,多种粮、种好粮,成为职工群众的共同目标。

  “去年,我们发放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资金近600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近3500万元。通过落实补贴加奖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种粮积极性,让大家丰产又丰收。”该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孙志远说。

  种粮有补贴,高产有奖励。

  今年,奇台农场对小麦平均亩产在700公斤以上的高产连队,予以3万元奖励;对打破全国小麦单产纪录的种植户,予以3万元奖励;对小麦亩产创自治区纪录的种植户,予以2万元奖励。

  “种粮30年,感觉越来越有奔头。国家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增强了我们种粮职工的信心,保障了我们种粮职工的收益,让我们种粮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闫军说。

  风吹麦浪滚,麦穗香满陌。

  夏日的垦区大地,生机勃勃,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周沄璐 李雪